【人物小传】陈光,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中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曾担任中航二集团科技委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教授科普报告团副团长。2012年,由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老教授工作优秀奖”。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已是耄耋之年的陈光教授,仍坚持著书育人,躬耕不辍。从教五十余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言其学术,为勤勉求实,实践力行;论及为师,则诲人不倦,桃李满园;谈其心性,乃宽容豁达,淡泊名利。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贡献已成为我国航空领域的宝贵财富,不仅时时启迪今人,亦将长久惠泽后世。
治学善思,笃行求真
陈光是1948年高中毕业,由于父母从医,因此高中毕业后的两年短暂学医,他很快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此道。1950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考上了三所大学,即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军医学院和华北大学工学院,都是公费学校。当时的他并非一开始就有航空报国之志,只要有饭吃、有学上,足矣。机缘巧合,最终他来到华北大学工学院(北航前身)航空系就读。从未想过,这一选择,成就了他与航空发动机的一生之缘;这一决定,就是半个多世纪的坚持。
当时的求学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自来水,每天早晨要到工地压水井打水洗漱。”1952年建校以后,学校只有一栋宿舍,吃饭时宿舍走道成为饭堂,星期六晚上又成为跳舞的地方。上课方式是老师先听苏联专家讲课,再将讲义翻译成中文,油印给学生。那时候大学的学制是五年,因此所学知识比较全面,以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而言,学习范围涉及发动机原理、强度、振动和发动机工艺、构造等。如今的工艺制造课是另辟专业,但在当时是都要学习的。比如工艺课讲完后,有一个工艺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设计发动机某一零件的工艺流程,从毛坯的铸锻造、热冷加工,到机加工粗车、精车、钻孔、镗孔等工艺流程,还要求设计某一道工序中所使用的钻头或刀具或?具。毕业设计除完成一台发动机的总图设计外,还要设计发动机中一个典型零件的零件图,以及设计该零件的加工工艺程序,及某一工序的工具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他所具备的工艺知识丝毫不逊于如今制造专业的同学。因此这五年细致、全面的学习,为他今后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中全面洞悉、整体把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64年,中国打下美国高空无人侦察机,为航空发动机领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学习机会。当时的美国无人侦察机能在20km的高空飞行,拍照宽度可达高度的2倍,这对国产飞机而言可以说是望尘莫及。当时国家将全面分析该机的任务交给了北航。飞机残骸一批一批被送到北航,由有关专业的老师对残骸零件分类进行全面分析。陈光和另一位老师一同负责发动机的分析研究工作。那时尚无网络,发动机资料少得可怜,而就是凭借这些仅有的文字资料,他们将这些所谓的飞机残骸而实际上的“破铜烂铁”一点一点地拼凑,先画出一张张零件图,然后画出发动机总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他们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巨细无遗的分析研究,再到最后发动机系接过仿制发动机的重担。在毕业设计中,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生产用的零组件图及发动机总图的设计,完成的生产图纸送到当时的株洲航空发动机厂全面审查,返回修改,形成最后的生产图纸。
此后进入加工阶段,但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途停工。在复课闹革命中,陈光和另几位老师与技术人员带领10余名学生,在多架飞机残骸中筛选零件,挑出能用的,不能用的则修修补补甚至重新焊接补丁。有一件铸造的嬷合金附件传动机匣实在无法修复,就用钢板焊接加工了一个代用品。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终于组装成了一台可供试车用的发动机。当这台拼凑的发动机通过100%转速(22000rpm)的试车后,所有参与修复工作的师生们,高兴的心情难以抑制,因为将从2万米高空摔下的飞机残骸组装的这台不像样的发动机,能让它运转,而且达到最大转速,这在航空发展史上是空前的。由于这台修复发动机出色的表现,加上这台发动机中的很多设计都是国内第一次有的,因此领导机关给北航下达了正式生产该发动机的任务。在国产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 “其中有的零件,一试就坏,做了好几十次调试,才摸索出问题。”
“通过发动机收集残骸、分析、测绘、修复、出生产图纸、生产等这一全过程以后,对发动机会出现什么问题比较熟悉了,真正脱离了‘纸上谈兵’,为后来故障分析与科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难以想象,中国飞机的千里跋涉,万丈翱翔,起于如他们一样的无数科研工作者,在那样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年代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经年月、积跬步,汇聚蝼蚁之力,奠定国家航空之基。几十年来,不断发展的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制造水平,而始终传承的是上下求索、攻坚克难的信念。是他们的一腔热血,捂热了航空“中国心”。
笔耕不辍,教泽绵延
陈光老师是北航老教授协会老教授科普报告团副团长,又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成员。曾经获得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颁发的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1年再获得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颁发的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奖励。成绩面前他继续发扬光大。两年前,82岁高龄的他仍然走南闯北坚持工作在科普第一线。2010年一年中他就完成12场大规模的科普报告,听众达到4570人。2011年他以五个讲题再次完成12场科普报告,听众3400人。
陈光科普报告的主要题目之一是现代战斗机的发展与特点。当今战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使报告能尽可能地反映最新的发展,陈光教授除订阅了6种中英文航空期刊外,还不断在网上查阅有关国内外航空信息,从而不断补充报告内容,使所作的报告能与时俱进。
早几年网上盛传我国歼-20首飞的消息,陈光教授立即将有关歼-20的情况补充在在当年的报告中。根据听众背景不同,他还扩大了科普报告的讲题内容。仅2011年他就开展了从歼—20首飞谈战斗机的发展与特点、航空知识趣谈适应21世纪绿色航空要求的波音787发动机设计特点、从国内外几起飞行事件谈提高飞行员素质的重大意义和歼10飞机发动机外物打伤的机理与预防措施等五个讲题的科普与专题报告。
陈光老师不仅为大中小学学生作科普报告,还在航空厂所与空海军研究所为科技工作者以及社区群众作科普报告。他能根据听众的情况,调整补充内容,适应听众的要求。为了准备这些讲题,他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花费了巨大精力。正因为如此精心的准备,适合听众要求,他的科普报告在不同层次的听众中均受到热烈欢迎。
陈光老师为科普报告所作的PPT,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有较为吸引听众的视频,为他的科普报告添色不少。在PPT中所有的文字、图片与视频,均由他本人搜集、整理、设计并剪切(视频),“这在我们‘80后’老师当中是少有的。”陈老师戏称自己为“80后”。
陈光老师是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著名专家,几十年教学科研生涯中他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与成功人士。他虽然于1998年退休,但退休后至今仍然经常参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动机技术咨询、成果评定及故障分析等工作,2010~2011年作为《航空发动机强度规范》中三篇的主审,为建立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发挥余热。
另外,他还不断为航空专刊撰写文章。例如2009~2010年中在《国际航空》、《航空发动机》、《航空知识》与《兵工科技》杂志上共发表文章12篇。他与刘大响院士合著的《航空发动机—飞机的心脏》高级科普书出版发行后受到热烈欢迎,还被百度文库等许多知名网站转发,点击率很高,初版4000册未能满足读者要求,2010年5月进行了再版。2013年底,波音787梦幻客机出现几次高空中发动机结冰的罕见故障,陈光教授很快搜集资料,对结冰事件进行分析,写出一篇《GEnx发动机结冰问题初探》,刊登在《国际航空》2014年第2期上。
84岁的陈老师经济并不宽裕,夫人又抱病在床,但他仍拿出50万元支持航空发动机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对发动机是真有感情,听到他们出了问题心里着急。取得成果固然高兴,但现在的整体水平还是不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而老一代人终究要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代人,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陈光教授如是说。
在陈懋章院士眼中,陈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发动机结构领域的一把手。刘大响院士则亲切地把陈光、陈懋章称作“我的两位老师”。很快,陈光的提议得到陈懋章、刘大响的支持,两人各拿出50万元支持这项事业。陈光老师表示,150万元作为奖助学金不过是一笔小数目,如果能作为教育基金的启动资金,通过吸纳校友资金奖励更多的优秀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长远。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是国内第一个由院士参与捐赠的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教育基金。目前面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凡是从事发动机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凭借优秀的科研作品申请奖学金,教育基金同时还支持有航空发动机梦想的贫困学生。
如今的陈老师手上仍有一本待完成的书,即《大飞机丛书》中的《航空发动机结构》,该书一共16章,陈老师已经写了6章。但中途夫人生病,从去年中秋开始已然行走困难,只能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师每天需要照顾夫人,对于著书已经力不从心。说到这里,老师言语间满是无耐和惋惜。
陈老师年事已高,视力欠佳。每次读书阅报都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他的书桌旁有三台扫描仪、两台打印机,每本期刊杂志他都从中间裁开成单独的纸页,放入双面扫描仪中扫描后在电脑上生成pdf文档,放大才能够看清。每天他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裁剪、扫描、放大,截取图文,制作PPT、视频,再到全国各地作科普报告。上至大学、下至幼儿园,陈老师用自己的汗水诠释着航空报国之志,用自己的足迹开拓后人前行的路。
书架上一沓沓已被裁开的书刊,电脑中一个个分类归整的文件夹》……面对此情此景,言语已无力表达我们的感动。泛黄的纸页掩映出老师灯下的身影,老师用它们丈量着航空飞机的高度,用它们描绘祖国的飞天强国梦。
胸怀海岳,无欲则刚
孔子有云:“大德必得其寿。”陈老师虽已84岁高龄,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当被问及长寿秘诀时,陈老师笑称:“我没什么爱好,就是爱玩!”
老师把毕生的经历都投入了发动机和教育事业,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年轻时家住得远,工作条件艰苦练就了良好的体质。不抽烟,性格开朗,70岁以前都能坚持打网球。现在心脏不好没法打网球,但每天坚持去北航南门外的阳光游泳馆游泳一个小时。“我在该游泳池中是年纪最大、游得最慢的,但一下水就不停,来回游一个小时。
“学到老,活到老,苟日新,日日新”。陈老师勤于用脑,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以之为乐。摒除贪念、杂念,一心纯粹只为科研,历经岁月砥砺,铅华洗尽,早已心态恒定,淡泊名利。
陈老师儿女不在身边,他独自照顾生病的夫人。每天早上替夫人梳洗干净,喂完早餐,便开始上网关注军事尤其空军新闻。午睡以后就去游泳,回来以后煮一杯咖啡消神。最近他还参与了北京老教授协会将在老舍茶馆举办的科技论坛,负责航空知识讲座。
在对公众进行的科普报告中,陈光老师感到:“公众对航空知识还是十分感兴趣的,每次讲座都坐满了人,很多老人抱着孙子、孙女坐在第一排,经常都要关门了,还有很多人提问题。”
光阴流转,八十余载春秋已停留于历史中。然而,如今的陈光老师仍在自己一生挚爱的事业和家庭中殚精力、吐深情。稀疏的发淡去的是青丝茂然的风采,却减不了岁月积淀的银光。
少年汲索不言愁,耄耋犹图尽心力。师者二字,是一生无怨无悔的诠释;航空教育的未来,是老师毕生信仰之所在。
师韵如兰,生于幽谷,绽于天际,陶冶莘莘学子,荡涤一代人心,吐露芬芳,历久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