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刘兴洲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这对他日后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着深刻的影响。高中毕业的刘兴洲选择了清华大学的航空学院。入学一年后,适逢院系调整成立北京航空学院,他服从国家分配,开始了航空发动机工艺专业的学习。
1957年,刘兴洲被分配到五院,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冲压发动机的几位科技工作者之一,开始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刘兴洲永远不会忘记那位老军人那句:“现今世界上,谁也不会把最先进的东西给我们,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强大国力”。这激发了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并成为他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坚强动力。
1965年,留苏回国后,刘兴洲被任命为冲压发动机研究室主任。“文革”期间,刘兴洲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冒着政治压力和人身迫害的危险,坚持进行了100多次试验。后来,他即便受到冲击仍然坚持一边写材料,一边干工作,还组织七八个人一起翻译一本俄文原版冲压发动机书籍。一年以后,《冲压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原理》翻译成功。这本书后来成为研制冲压发动机经常被参考的重要资料。
刘兴洲带领大家努力工作,为发动机制定了严格的指标,精心的进行研究、设计、生产,不断进行试验验证。经历了数次困难后,1984年冲压发动机成功了。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冲压发动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从此也进入了世界上少数国家拥有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前列。刘兴洲参加的冲压发动机技术系列,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年近花甲的刘兴洲已经是两鬓斑白但为了国家的需要,他又担当起了某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从部件设计、生产到组装、实验,他都悉心指导、精益求精。研制进入关键阶段,他又提出扩大合作,借用院校力量加强研制工作。他们最终不辱使命,经过多年奋战研制出发动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还带领研究组研制了某新型进气道,采用多方案并举、多单位合作的办法,研制出性能优异的新型进气道,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刘兴洲和其他同志一起,获得了国家进步奖特等奖。
刘兴洲作为冲压发动机专家,一直追求着飞行器飞得更快、更高、更远,古稀之年的他又积极参与到国家“863”计划的研制工作中。 1997年,他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提出了开展某型号预先研究的指导思想,要划分发展层次,及加强跟踪研究,概念研究、关键技术预研。同时应抓基础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型号研究 ,动力先行”、“动力研究,设备先行”是型号和动力研究的规律。长时间以来,刘兴洲不断为发展新的预先研究而奔走呼吁。
2006年1月,73岁的刘兴洲和他的火炬研发团队接到了科工集团特殊的责任令——研制第29届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的燃烧系统。刘兴洲和他的火炬研发团队严格把握着火炬整体的质量控制,完善设计方案、完善结构设计、完善工艺方法、完善检验方法,保证让珠峰火炬在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的世界屋脊稳定燃烧。他们所涉及的燃烧系统和由华帝公司生产的地面火炬在5大洲传递中,熄火率仅为0.5%,刷新了奥运会火炬传递熄火率的历史。
近年来,刘兴洲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培养年轻一代人身上,培养了十几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他还曾担任《推进技术》编委会主任20余年,宣传、交流、积累了国内航天动力研究成果,将这一期刊办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刊物。
刘兴洲说过:“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点贡献,为国家做些事情••••••”他用朴素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转摘自《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年第12期)